高瞻幼兒教育模式發展於1960年,而「幼兒主動學習」為他重要的理論,所以十分重視幼兒的適性發展,基顧這個信念,他們的幼兒有權利決定自己有興趣的活動,而老師則是扮演者導引的角色,由幼兒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與技巧,做為來教導幼兒在社會生存所需的社會性及學術性概念的基礎。
高瞻教育模式,是以皮亞傑的理論為基礎,他們相信以幼兒發展有一定的順序,各種的學習有他一定的時間,在這段時間內幼師可以利用合適的方式來教導小朋友,因人而異,視幼兒學習概況而定。
以下就幾個層面來討論,如何讓幼兒自發性的學習
從環境層面來看
而要讓這個理想能實現,需有一個合適的環境,而且內容必需是十分豐富,讓孩子可在其中找到自己相要的東西,因為是自己想要的所以學起來就更有趣興,老師則利用這個點,切入教導孩子相關的關係與知識,或是利用同栽間的互動形成教育。所以一切的主動學習皆發生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中。
所以他們教師準備原則為:
1、 教師所安排的環境要能鼓勵社會互動與個人遊戲,並有足夠的空間可進行個人及團體活動。
2、 空間可分成幾個學習區,例如:家庭區、藝術區、積木區及玩具區。
3、 每個學習區都放置各種不同的材料、設備及工具。
4、 這些東西都有組織、標示,且方便拿取。
5、 幼兒不需成人協助就能夠自己進行活動。
分析討論:
這與我們台灣現在的角落教學是很相似,一般我們在佈置角落時,也會有這些考量,不過不同的是我們,很多的時候都是配合單元或主題來決定角落的內容,而不是以幼兒學習經驗來決定內置的教具。而且我們的教具替換率太高,因為
1、老師自製作的教具,可利用性不高,往往一個單元或主題改變了,則失去大部分的功能
2、而且太注重在言語與數概念
3、捨幼兒生活中常有經驗物,而選擇假的自製道具
4、我們角落是獎勵性的,有表現好的小朋友才能進入遊戲,在那裡孩子的主動學習受到了限制。
從老師層面來看:
老師們的角色則是引導者兼觀察者。藉由詳細的觀察及紀錄,老師們必須掌握孩子學習的進展, 並適時激發孩子的潛力或給予必要的協助。
老師與幼兒間的互動包括:使用互動策鉻、鼓勵、及衝突解決,也就老師必需放下身段,聆聽幼兒心聲,多觀察幼兒,會在幼兒身邊做相同的工作,鼓勵幼兒描述或什劃他們的工作、思緒、及成果,而且會說出孩子真正棒的地方,而不是只有說你很棒而以。
分析討論:
而我們台灣老師的態度,就比較有主控權了,教學以老師為導向,老師以家長為依規,學習進度統一化,不論孩子會或不會,時間到了就算教完了,不太讓小朋友有主動學習的機會,一天該做什麼,學什麼也是固定的,也許我們太強調讀寫算的結果。
從評量層面來看
高瞻幼兒教育的評量工具,是利用老師平常時的觀察記錄,做為評量的標準,有日常生活軼事記錄、日常協同計劃、幼兒的評量,通常一間教室內會有2個老師,每人身上都會有一本重要觀察記錄,記錄每一個小朋友在活動中發展出來的”重要經驗”,並做分類,記錄必須詳實而客觀,評量分類為:引發活動、社會關係、創造性表微、音樂及動作,語言及讀寫、邏輯與數學六大經驗,最後會將這些填寫進高瞻幼兒觀察記錄表中,做統一的評量。
分析討論:
我們幼兒園的老師,一般所做的評量是填鴨式的,是測驗式的評量,還有製式的評量表,學習單的評量,如果打開一個小朋友的學習成長袋,裡面最多的就是小朋友的作業,與照片,不然就是寫完的測驗評量單,我們多是利用紙筆來作為評量幼兒的工具,小朋友會產生以下結果:會的就是會的,不會的寫對了,但還是不會,幼兒作品完成了,會的還是會,不會的成品也看起來像會的,其實老師加工的。
我們現在老師的觀察記錄由如流水記帪,在制式的規定下,每日填寫,不是按照來六領堿來記錄,而是以幼兒生活趣事來記錄,或是學習相關的來記錄,而這些記錄最後卻是沒有價值的居多,最多能成幼兒在園內生活日記。
結論:
我們卻常常假幼兒主動學習之美名,行老師直接控制之實,我們的幼兒真的有多少自主學習空間呢?其實就算是高瞻課程真的在台灣實施,我們真的能放手嗎?我們的文化與我們的現實生活,連那一生也許用不了幾次的英文從小就要學了,如何能讓我們的學習由小朋友自主呢?再加上我們台灣人的仿模能力,看
看別人好,就來自己用,卻學了個皮,而沒有其質,高瞻教育中很多東西都是環環相扣,而我們的教學則是東補西補的,這個樣子的教學在我們台灣很多,說是藝術教學,蒙氏教學、方案教學都是如此;但實這何常不是我們台灣的教育特色呢?不過呢?辛苦的卻是我們基層的老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