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名:幼兒物理知識活動(皮亞傑理論在幼兒園中的應用)
作者:Constance kamli
Rheta Devries
譯者:陳燕珍
審定:幸曼玲
出版社:光佑
內容摘要:
本書的作者深深的了解建構理論的真正意涵,他們把重點放在物理的知識,發展讓小孩子操弄物體並觀察物體反應與轉變的教學活動,而這是瞭解物理現象的不二法門。本書的第一部份是理論的陳述,第二部份是教學實例,第三部份是如何延伸本書意涵,作者認為老師知道該怎麼做之後,還是得回到自己的教室,營造自己的教學情境,從與學生的互動間,評量做自己的教學活動,而活用是本書最後的重點。
第三部份的內容有很多是我十分喜歡,而且有些活動,個人曾經有帶孩子作過的活動,學校的生活中與教學中有很多物理的知識,有句著名的廣告詞寫到:「科技始中來至於人性。」為了使人們生活更方便,我們把所知到的科學知識運用在生活之中,只是我們都只會使用,而不知道他的原理,其中有一個果凍的教學,我真的不知道,原來果凍可以再把他加熱還原,真的很好玩;原來我們在教孩子丟球與接球之時,我們的小朋友就應用有很多的球體移動原理,鞦韆是鐘擺,滑梯是斜面,單槓、積木是力學,由其是當中提到的藝術課程,其中有很多物理知識,真的我們是在身寶山之中,卻一直喊著,沒有東西要如何教孩子。
他們想要區分「科學教育」與「物理知識活動」的不同。科學教育重視是老師引導,就是經由 外在刺激而引起內在的知覺反應,知覺反應之後就是發問,然後老師就會提出「答案」,雖然標榜著「著重過程」並遵從「發現方法」,但這不是皮亞傑認為教孩子物理知識的想法,那不過就是經驗科學,那科學就只是一連串的詞語罷了。而他們的物理知識活動,是想要讓孩子自己建構科學的知識,所設計出來的教學活動,而在學前的孩子,他們很強調讓孩子從「物體行動」來學習建構這些知識,他們要的是與生活經驗相契合的答案,要讓孩子確實了解這些經驗通則,讓孩子多元的思考,找出事物正事物之間的異同,不要只是告訴孩子答案,而是孩子自己自動自發的去找出相關的答案。
了解「物體行動」的層次就能有合適的物理知識活動,對物體行動的觀察了解物體行動的反應,就是給孩子一個東西,問他們怎麼玩?要怎麼玩最好玩,這是一種「探索」,球類的活動就是很好的切入活動;這還可以讓孩子了解球的移動,並讓球產生特定反應,並能預期球的反應結果,最後他就會知道球就是要這樣子玩,並且告訴你要怎麼「玩」;這就是孩子經已了解「因果」;而科學教育在幼稚園碰到的最大問題,很多幼教老師是講不清楚很多的物理現象,而且幼兒也不會了解老師說的是什麼,只好硬是當成「知識」強記下來,我以前也認為「科學」「邏輯-數學」不是現在的幼教老師能教的課程,很多老師自己真的也不懂這些問題,只是照本宣科的教孩子。
皮亞傑的發展理論我們都十分的清楚,但真的要能好好的運用,也不是很簡單,我只能說我看過這一本幼兒物理知識活動,但還是不太能了解本書要傳達的想法;他有一大堆的物理知識活動,看似一個個的小單元活動,與我們現在的主題方案活動又有所不同,但他卻又與傳統的教學一樣重視孩子得到什麼?而不似主題只重視結果,一樣是要學習解決問題,而他重視小朋友了解事物人「因果」,而「方案」很像是這樣子的想法,但我覺得有很大的落差,因進行的內容與結果差很多,而且老師重視也不一樣。
所以這本書是很特別的一本書,本書中的內容,不是會了要教孩子物理或是科學的知識(文中一在的強調),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體驗物理的活動,在自由的遊戲之操作中,了解物理的知識,強調孩子不只是要會玩這個知識,而且能玩的很好玩,但好是能告訴別人這要如何玩才好玩;當這個技能很熟練之後,自然而然的就能說明他的原理,這時物理的知識,變就變成了一個名詞,而物理的知識,成為了孩子的技能,自然的運用(理想的情況),孩子能了解事情的因果,自然就能判斷他的行動基準,當他們進入具體運思期時就可以很自然的理解,進入形式運思期時就可抽象的靈活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