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里歷史與文化
滿清的大里杙
命名由來是:「大里」來自番社的譯音
「杙」是指繫竹筏的木椿。因早期一些人利用竹筏從大肚溪進入
大里溪,而因為當時水流急促,所以必須繫上木椿,竹筏才不致被溪水沖走。
大里本屬彰化縣(清)
大里杙街:屬拺東保,距邑治二十五里。乾隆丙午林逆巢穴。
大里杙,逼近內山,溪磡圍抱,藏奸其中,吏不能問。
清同治年間,大里盛極一時,聚集約二萬名人口,並有所謂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、四竹塹、五諸羅、六大里杙」的諺語,可見當時繁榮的風光歲月。
◎「慶源堂內繁華日,大里杙頭不見天,天地會中豪傑聚,福星廟慶慶豐年」。這是一首形容早期大里杙老街熱鬧繁榮的詩句,詳細的描述了早期大里,人來人往、車水馬龍的盛況。
日本時代的大里
大正九年:大里杙改為「大里」,阿罩霧改為「霧峰」
日本時代:大里因大里溪淤積,加上「東大墩街」(今台中市區)位處
中心,地勢較高有軍事效果,逐漸成為中部的中心都市,受此影響大里
杙老街退縮成為區域性的農產品銷售地。主要以稻米、甘蔗、煙草。
國民政府時的大里
國民政府時,大里成為台中縣大里鄉,以農業為主要活動;主要農產:香蕉、酸菜、龍眼、荔枝、鳳梨、香菇、芋頭冰、水蕹菜;民國60年代後,經濟快速起飛,因國光路於民國70年打通,將大里與台中市連成一氣,外來人口快速進入。到了民國82年,大里人口已達到十五萬人,並依法升格為縣轄市,很快超過豐原市而成為全縣人口最多的城市,但因工廠、鞋廠的進入,讓工作變的容易,由農轉為工商;此時的大里已從農業性都市轉變為工商業為主的新市鎮。
大里杙歷史人物
林爽文
林爽文,(1756年—1788年),福建漳州平和人。1773年隨其父來台,定居彰化縣大里杙莊(今臺中縣大里市)。1784年加入天地會,之後成為彰化天地會首領,1787年曾發動林爽文事件,失敗後被捕遭清政府於北京審訊判決凌遲處死。
林石
林石(1729.2.14-1788.5.31.),福建漳州平和人。霧峰林家開臺祖。18歲時,首度與人結伴來臺,但不久即為祖母召回。乾隆18年(1753),祖母去世,辦完喪事後決定再次前來。次年,囑咐兩弟弟守廬墓後,隻身渡臺。石初在彰化工作謀生,最後定居大里杙(臺中縣大里市)。林石堅毅不屈的拓荒下,墾業有所進展。乾隆22年(1757),返鄉邀兩位弟弟東遷,並將祖先骨骸帶到臺灣安葬。石依賴經營農業、商業與從事放貸,短期致富。乾隆47年(1782),彰化地區爆發第一次彰泉大械鬥,石及其家族均被捲入,於是林遜建議移轉部份資產回故鄉平和,避免在臺努力化為烏有。乾隆51年(1786),林爽文之役,石身為族長無法阻止,本欲回內地避禍,因長媳黃瑞娘回娘家辭行,其父不捨女兒遠去,稟告鹿港海防同知,石因此無法離去,藏匿於鹿港。為大里杙同鄉何傲出賣,身繫囹圄,最後病死獄中,家產充公。
藍廷珍
藍廷珍生於福建漳浦的藍廷珍,少年從軍,1719年升任台灣澎湖守軍副將。1721年,因平定朱一貴民變,特升澎湖鎮總兵,之後又高升台灣總兵、福建水師提督等職。1729年於提督職去世。他的孫子藍元枚亦為清朝武將。
藍興堡:
根據台灣通史記載:康熙六十年(公元一七二一年),台灣總兵藍廷珍(原任南澳鎮總兵),討平朱一貴(俗稱鴨母王)之亂,親自到現在台中地區巡視,遂以貓霧拺(現在台中市西區及中區一帶)土地肥沃,可以開墾,就招募佃農開闢墾田,農民感念藍廷珍倡導開發之功,所以將地名稱為「藍興堡」。
大里的多元化的種族生態
主要的族群為:平埔族、泰雅族、漢人
平埔族:巴瀑拉族
泰雅族:洪雅族
漢人:閩南、客家(草湖、大元)
白棟樑認為早期平埔族的足跡…
早在清朝乾隆年間,而在漢人逐漸入墾後,台中盆地的平埔族人,不是同化就是轉向大里、太平一帶的頭山系,此後即成為平埔族在遷離台中盆地之前的最後據點,只可惜在史料中卻未有記載,往後則移向埔里帶。
大里市大元里舊名為大肚寮,以往有人認為可能與彰化縣溪湖鎮巴布薩平埔族的大突寮有關,但據望山文化工作負責人白棟樑考証,推翻此一說法,認為應與西濱沿岸之拍瀑拉平埔族人有關。
望山文化工作室負責人白棟樑指出,目前大里橋附近的大元里,舊名為大肚寮,或大突寮,曾有人為它的地名沿革作注解,認為可能與彰化縣溪湖鎮的巴布薩平埔族大突寮有關,但據他考証,二者應無關連,而推翻此一說法。
白棟樑表示,明朝永曆二十四年,鄭成功的部將劉國軒因撫番不成,揮兵由彰化越過大肚溪,侵襲西濱的拍瀑拉平埔族人,平埔族人不敵,由現今之沙鹿、火燒坪節節敗退到大肚鄉,但仍被劉國軒痛剿,死傷慘重,而生者則紛紛逃到內山。其中一部分也就是循著大肚溪、大里溪,到達目前大里橋附近的大肚寮,由此可見大肚寮應與拍瀑拉平埔族人有關才對。
清朝乾隆期間,漢人的開發腳步亦已來到大肚寮附近,大肚寮的平埔族人只好再退到頭山系的邊緣,並在現今仁化路的番仔寮再度形成聚落,而到了道光年間,大里、太平、霧峰已是漢人的天下,拍瀑拉平埔族人只好撤離平地,遁入內山。
白棟樑表示,這些平埔族人遁入內山,可能是前往南投縣國姓或埔里一帶,而行走的路線可能就是番仔寮東測的草湖溪,這除了有地理因素外,他也曾在草湖溪撿拾過與拍瀑拉平埔族疑似有關的祭祀石器,此外,大里市耆老林延連先生,在數十年前也曾在草湖溪上游的一處草寮發現過番社的遺址,由此可見草湖溪是原住民遷移的重要橋樑,也隱藏了許多民族悲劇。
白棟樑表示,以上平埔族遷移的重要史跡,在史料中並未完全記載,為發掘過多的盲點,他將對草湖溪流域做更詳實的田野調查,希望能完整記錄平埔族的遷移路線。
泰雅族的足跡
出草的台灣原住民,最盛之時是清光緒年間,因為漢人大量移入,清朝實施開山撫番政策,原住民的地方紛紛遭到強佔,決保護自己的家園,被趕走的原住民,延頭汴溪、草湖溪進入,所以在大里與太平一帶戰鬥由為慘烈。
古大里杙漢人民風尚武
大里杙早年先民來開墾,強占原住民的生活地域,造成兩方在些年來,不斷的有大小規模戰鬥,所漢人與原住民個個都要隨時保護自己,因而養成尚武民風,頻頻出現武將與武舉人。大里杙驃駻的客家先民也是十分剽悍,大里有很將軍廟其實都是客家先民所立,紀念不幸的族人。
族群間的歷史傷口
明朝永曆二十四年,鄭成功的部將劉國軒因撫番不成,揮兵由彰化越過大肚溪,侵襲西濱的拍瀑拉平埔族人,平埔族人不敵,由現今之沙鹿、火燒坪節節敗退到大肚鄉,但仍被劉國軒痛剿,死傷慘重,而生者則紛紛逃到內山。其中一部分也就是循著大肚溪、大里溪,到達目前大里橋附近的大肚寮。
雍正十三年(西元一七三五年),大批凶猛的泰雅族人下山獵人頭,殺人放火,駐紮在彰化的清軍趕來救援,才把為首的巴里鶴、阿尉等人擒獲斬首。清朝政府因此在柳樹湳設立了台中第一個隘口,雇用一批年輕力壯的隘丁,擔任警戒和保護的任務。有人描述隘口後來由五十名綠營兵防守,原住民的攻擊行動才逐漸減少,最後終於絕跡,同治十三年(西元一八七四年)隘口的守備就移往大里杙(現在的大里市)。
原住民的出草獵人頭
在大約一百二十年前的清光緒年間,草湖溪口曾發生一起駭人聽聞的殺人事件,當時『番仔寮』內的居民,在現今仁化路附近的『上萬應公』處遭到番人的襲擊,村民聞訊組隊攜帶槍械前往救援時,已有四十八人罹難,且全部被割去頭顱,只剩下血淋淋的無頭屍,而依照當時的習俗,無頭屍不能運回家中作喪事,因此這四十八具屍体都被葬在仁化路加油站的某處,當時曾造成許多人家破人亡。漢人也因此有分食原住民或吊死原住民的活動。但這些情形在日本時代之後,即不在有。
大里的廢城
從林爽文起義開始,林之北路的將軍王作已在1787年年底,為滿清淡水同知幕僚壽同春所誘殺。竹塹亦被清軍攻佔。清軍進入大里,殺害義民和無辜百姓二百餘人,放火燒村,大里成一片廢墟。林爽文率部敗走集集,再逃至小半天。清軍繞山抄擊,搜山而俘林爽文,並將之押送北京審判,其於家人滿門抄斬,棄屍荒野無人敢收,大里被視為禁區。
從此大里就沒落了近100年。
大里杙的再興
同治年間1861-1875,因阿罩霧的林家興起,再次的讓大里成為台灣歷史的主角之一。有文記載: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、 四竹塹、五諸羅、六大里杙」可見當時的繁榮光景盛極一時。
但清未一直到日本時代,因為軍事與政治中心的改變,且大里溪泥土的淤積造成行船不易,日本人將中部交通以水路重心改為路上的鐵路為中心,繁榮的光景亦不復見。
大里歷史與文化
滿清的大里杙
命名由來是:「大里」來自番社的譯音
「杙」是指繫竹筏的木椿。因早期一些人利用竹筏從大肚溪進入
大里溪,而因為當時水流急促,所以必須繫上木椿,竹筏才不致被溪水沖走。
大里本屬彰化縣(清)
大里杙街:屬拺東保,距邑治二十五里。乾隆丙午林逆巢穴。
大里杙,逼近內山,溪磡圍抱,藏奸其中,吏不能問。
清同治年間,大里盛極一時,聚集約二萬名人口,並有所謂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、四竹塹、五諸羅、六大里杙」的諺語,可見當時繁榮的風光歲月。
◎「慶源堂內繁華日,大里杙頭不見天,天地會中豪傑聚,福星廟慶慶豐年」。這是一首形容早期大里杙老街熱鬧繁榮的詩句,詳細的描述了早期大里,人來人往、車水馬龍的盛況。
日本時代的大里
大正九年:大里杙改為「大里」,阿罩霧改為「霧峰」
日本時代:大里因大里溪淤積,加上「東大墩街」(今台中市區)位處
中心,地勢較高有軍事效果,逐漸成為中部的中心都市,受此影響大里
杙老街退縮成為區域性的農產品銷售地。主要以稻米、甘蔗、煙草。
國民政府時的大里
國民政府時,大里成為台中縣大里鄉,以農業為主要活動;主要農產:香蕉、酸菜、龍眼、荔枝、鳳梨、香菇、芋頭冰、水蕹菜;民國60年代後,經濟快速起飛,因國光路於民國70年打通,將大里與台中市連成一氣,外來人口快速進入。到了民國82年,大里人口已達到十五萬人,並依法升格為縣轄市,很快超過豐原市而成為全縣人口最多的城市,但因工廠、鞋廠的進入,讓工作變的容易,由農轉為工商;此時的大里已從農業性都市轉變為工商業為主的新市鎮。
大里杙歷史人物
林爽文
林爽文,(1756年—1788年),福建漳州平和人。1773年隨其父來台,定居彰化縣大里杙莊(今臺中縣大里市)。1784年加入天地會,之後成為彰化天地會首領,1787年曾發動林爽文事件,失敗後被捕遭清政府於北京審訊判決凌遲處死。
林石
林石(1729.2.14-1788.5.31.),福建漳州平和人。霧峰林家開臺祖。18歲時,首度與人結伴來臺,但不久即為祖母召回。乾隆18年(1753),祖母去世,辦完喪事後決定再次前來。次年,囑咐兩弟弟守廬墓後,隻身渡臺。石初在彰化工作謀生,最後定居大里杙(臺中縣大里市)。林石堅毅不屈的拓荒下,墾業有所進展。乾隆22年(1757),返鄉邀兩位弟弟東遷,並將祖先骨骸帶到臺灣安葬。石依賴經營農業、商業與從事放貸,短期致富。乾隆47年(1782),彰化地區爆發第一次彰泉大械鬥,石及其家族均被捲入,於是林遜建議移轉部份資產回故鄉平和,避免在臺努力化為烏有。乾隆51年(1786),林爽文之役,石身為族長無法阻止,本欲回內地避禍,因長媳黃瑞娘回娘家辭行,其父不捨女兒遠去,稟告鹿港海防同知,石因此無法離去,藏匿於鹿港。為大里杙同鄉何傲出賣,身繫囹圄,最後病死獄中,家產充公。
藍廷珍
藍廷珍生於福建漳浦的藍廷珍,少年從軍,1719年升任台灣澎湖守軍副將。1721年,因平定朱一貴民變,特升澎湖鎮總兵,之後又高升台灣總兵、福建水師提督等職。1729年於提督職去世。他的孫子藍元枚亦為清朝武將。
藍興堡:
根據台灣通史記載:康熙六十年(公元一七二一年),台灣總兵藍廷珍(原任南澳鎮總兵),討平朱一貴(俗稱鴨母王)之亂,親自到現在台中地區巡視,遂以貓霧拺(現在台中市西區及中區一帶)土地肥沃,可以開墾,就招募佃農開闢墾田,農民感念藍廷珍倡導開發之功,所以將地名稱為「藍興堡」。
大里的多元化的種族生態
主要的族群為:平埔族、泰雅族、漢人
平埔族:巴瀑拉族
泰雅族:洪雅族
漢人:閩南、客家(草湖、大元)
白棟樑認為早期平埔族的足跡…
早在清朝乾隆年間,而在漢人逐漸入墾後,台中盆地的平埔族人,不是同化就是轉向大里、太平一帶的頭山系,此後即成為平埔族在遷離台中盆地之前的最後據點,只可惜在史料中卻未有記載,往後則移向埔里帶。
大里市大元里舊名為大肚寮,以往有人認為可能與彰化縣溪湖鎮巴布薩平埔族的大突寮有關,但據望山文化工作負責人白棟樑考証,推翻此一說法,認為應與西濱沿岸之拍瀑拉平埔族人有關。
望山文化工作室負責人白棟樑指出,目前大里橋附近的大元里,舊名為大肚寮,或大突寮,曾有人為它的地名沿革作注解,認為可能與彰化縣溪湖鎮的巴布薩平埔族大突寮有關,但據他考証,二者應無關連,而推翻此一說法。
白棟樑表示,明朝永曆二十四年,鄭成功的部將劉國軒因撫番不成,揮兵由彰化越過大肚溪,侵襲西濱的拍瀑拉平埔族人,平埔族人不敵,由現今之沙鹿、火燒坪節節敗退到大肚鄉,但仍被劉國軒痛剿,死傷慘重,而生者則紛紛逃到內山。其中一部分也就是循著大肚溪、大里溪,到達目前大里橋附近的大肚寮,由此可見大肚寮應與拍瀑拉平埔族人有關才對。
清朝乾隆期間,漢人的開發腳步亦已來到大肚寮附近,大肚寮的平埔族人只好再退到頭山系的邊緣,並在現今仁化路的番仔寮再度形成聚落,而到了道光年間,大里、太平、霧峰已是漢人的天下,拍瀑拉平埔族人只好撤離平地,遁入內山。
白棟樑表示,這些平埔族人遁入內山,可能是前往南投縣國姓或埔里一帶,而行走的路線可能就是番仔寮東測的草湖溪,這除了有地理因素外,他也曾在草湖溪撿拾過與拍瀑拉平埔族疑似有關的祭祀石器,此外,大里市耆老林延連先生,在數十年前也曾在草湖溪上游的一處草寮發現過番社的遺址,由此可見草湖溪是原住民遷移的重要橋樑,也隱藏了許多民族悲劇。
白棟樑表示,以上平埔族遷移的重要史跡,在史料中並未完全記載,為發掘過多的盲點,他將對草湖溪流域做更詳實的田野調查,希望能完整記錄平埔族的遷移路線。
泰雅族的足跡
出草的台灣原住民,最盛之時是清光緒年間,因為漢人大量移入,清朝實施開山撫番政策,原住民的地方紛紛遭到強佔,決保護自己的家園,被趕走的原住民,延頭汴溪、草湖溪進入,所以在大里與太平一帶戰鬥由為慘烈。
古大里杙漢人民風尚武
大里杙早年先民來開墾,強占原住民的生活地域,造成兩方在些年來,不斷的有大小規模戰鬥,所漢人與原住民個個都要隨時保護自己,因而養成尚武民風,頻頻出現武將與武舉人。大里杙驃駻的客家先民也是十分剽悍,大里有很將軍廟其實都是客家先民所立,紀念不幸的族人。
族群間的歷史傷口
明朝永曆二十四年,鄭成功的部將劉國軒因撫番不成,揮兵由彰化越過大肚溪,侵襲西濱的拍瀑拉平埔族人,平埔族人不敵,由現今之沙鹿、火燒坪節節敗退到大肚鄉,但仍被劉國軒痛剿,死傷慘重,而生者則紛紛逃到內山。其中一部分也就是循著大肚溪、大里溪,到達目前大里橋附近的大肚寮。
雍正十三年(西元一七三五年),大批凶猛的泰雅族人下山獵人頭,殺人放火,駐紮在彰化的清軍趕來救援,才把為首的巴里鶴、阿尉等人擒獲斬首。清朝政府因此在柳樹湳設立了台中第一個隘口,雇用一批年輕力壯的隘丁,擔任警戒和保護的任務。有人描述隘口後來由五十名綠營兵防守,原住民的攻擊行動才逐漸減少,最後終於絕跡,同治十三年(西元一八七四年)隘口的守備就移往大里杙(現在的大里市)。
原住民的出草獵人頭
在大約一百二十年前的清光緒年間,草湖溪口曾發生一起駭人聽聞的殺人事件,當時『番仔寮』內的居民,在現今仁化路附近的『上萬應公』處遭到番人的襲擊,村民聞訊組隊攜帶槍械前往救援時,已有四十八人罹難,且全部被割去頭顱,只剩下血淋淋的無頭屍,而依照當時的習俗,無頭屍不能運回家中作喪事,因此這四十八具屍体都被葬在仁化路加油站的某處,當時曾造成許多人家破人亡。漢人也因此有分食原住民或吊死原住民的活動。但這些情形在日本時代之後,即不在有。
大里的廢城
從林爽文起義開始,林之北路的將軍王作已在1787年年底,為滿清淡水同知幕僚壽同春所誘殺。竹塹亦被清軍攻佔。清軍進入大里,殺害義民和無辜百姓二百餘人,放火燒村,大里成一片廢墟。林爽文率部敗走集集,再逃至小半天。清軍繞山抄擊,搜山而俘林爽文,並將之押送北京審判,其於家人滿門抄斬,棄屍荒野無人敢收,大里被視為禁區。
從此大里就沒落了近100年。
大里杙的再興
同治年間1861-1875,因阿罩霧的林家興起,再次的讓大里成為台灣歷史的主角之一。有文記載: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、 四竹塹、五諸羅、六大里杙」可見當時的繁榮光景盛極一時。
但清未一直到日本時代,因為軍事與政治中心的改變,且大里溪泥土的淤積造成行船不易,日本人將中部交通以水路重心改為路上的鐵路為中心,繁榮的光景亦不復見。